2007/05/22

電腦人的電腦問題

之前沒有這樣想, 雖然也為浪費了很多時間而哀號, 但一次半次總讓人心存僥倖, 願意相信那衹是偶然或意外。 然而當類似的問題一而再地發生, 我不禁要開始想, 這是我的問題嗎? 我自負於自己和電腦自小相交, 覺得電腦的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 但卻又好像衹有我會這樣, 願意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去解決問題, 可能如果和電腦不熟, 反而會乾脆一點, 早些放棄然後去想別的方法?

這些問題在花了時間之後是的確是可以解決的, 但花費了的這些時間是不是值得呢?
是因為我覺得問題沒理由解決不到所以才會願意花那麼多時間下去嗎?
但為什麼好像就衹有我會浪費那麼多時間在這些問題上?
其他人是怎樣面對這些問題的呢? 沒理由衹有我會遇上這些問題吧?

事實上問題解決了我是很開心的, 但, 和浪費了的時間相比, 值得嗎?

2007/05/18

令人汗顏的賽季開端

一陣子沒去追比賽 (Formula 1), 打開竟然發現某個沒勝出過的茂梨在榜首, 不禁罵了一聲粗口, 再細看就發現, 彷彿又是車子造就結果, 現實又狠狠地打響了大鐘 - 車手比之於車子, 誰才是勝負的關鍵?

無可否認, 賽車是團隊運動, 失敗從來也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勝利也不是一個人的成就, 車手只是全部的最表面, 但這個人也不應該是純粹會開車的人。 我就是討厭新人, 討厭可以順利地一步登天的人, 當然這是因為「唔抵得」, 這世界為什麼就是有人如此順利? 在我的世界裡這是不可思議的。

anyway, 這賽季我一開始就失去興趣, 因為讓我有興趣的車手都走了, 就算車手不是團隊的全部, 但一個實力車手的魅力還是賽車吸引人的其中一個重點。

注意, 我喜歡的車手絕對不是M. Schumacher, 不要亂猜。

2007/05/13

執著?




再辛苦的事情也會有完結的一日, 舞台的工作, 再辛苦的也不過如此 (其實今次一點也不辛苦, 衹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神而已), 這次的也許還沒有某一次的那麼辛苦。


well, 人生還有很多其他更辛苦和痛苦的事情, 如果可以以悠然自得的心情去而對工作, 那麼也應該可以嘗試以同樣的心情去面對其他事情吧?


化解執著, 並不是說心情放鬆就可以做到, 因為要去接受世界難以盡如人意是很難的, 有時, 就是忽然叮一聲, 馬上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有時, 可能要等到否極泰來, 以為那是最差的結果? 也許, 但也要知道, 最差的也不過如此啊! 再不然想想反正下次一定會有更差的, 那麼就會覺得現在的也許就沒什麼大不了。


我並不是樂觀, 也不算悲觀, 但我總相信著明天、明天的明天、明天之後的更多明天, 也許會有好的事情, 雖然多數是壞事比較多, 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那些無論好或不好的事情都會過去, 沒有人可以永遠站在原地 (有時我們的確想要讓自己沉醉和留戀某些快樂或悲哀的情緒, 但, 這不是永遠的)。

人必須要強迫自己前進, 我很喜歡這感覺 (因為我無法忍受停滯不前), 所以我期待著新鮮刺激的未來。




對啦, 謝謝Zoe幫我弄這張合拼照片(B)

2007/05/08

有blog以來最...(消音)...的日記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 也許其希望實現的方式隨時間有點變化, 但本質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一直把它當成是生命中唯一的目標, 但現在我知道已經不再是這樣, 它不再是唯一。


我終日衹想嘆氣, 因為我多數衹是多了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

為什麼我總要將一些自己把握以外的事情當成目標? 媽的見鬼的挑戰性...


話雖如此, 我還是要放這首歌:

容祖兒 - 華麗邂逅

2007/05/01

Rock’n’Roll 搖滾樂 – 反叛精神

如果說爵士樂是黑人與生俱來就懂的節奏, 那麼相對黑人以外的其他人種, 搖滾樂就是這些人的天生節奏。 這是結果論, 因為儘管爵士樂在美國大紅大紫, 在美國以外的地方, 卻無法製造到相同的熱潮。 反觀搖滾樂, 由貓王和披頭四帶起的熱潮和影響, 卻是世界性的, 不論是歐洲還是北美, 遠在亞洲的地方也深受這股熱潮影響。

雖說搖滾樂的興起和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社會環境有關, 但這種地域性的因素並沒有局限了搖滾樂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發展。 反觀爵士樂同樣也建基於美國的獨特社會背景下, 是貧苦大眾的音樂, 但它並沒有在別的地方的貧苦大眾間流行起來 (倒是相反, 爵士樂升上神檯之後, 追求爵士樂的都不是貧苦大眾)。

要找出原因, 應去翻開音樂的本質 – 那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動人的音樂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可以震撼人心。爵士樂由藍調支生出來, 藍調音樂的本質正如字面所說, 就是憂鬱, 爵士樂也是在低下層的黑人間興起的, 音樂在他們而言, 不是為了抒發感情, 就是為了忘卻現實生活的煩惱, 立足點頗為消極, 是深夜自醉自憐的負面情緒。 而搖滾樂呢? 那是一團反叛的火, 興起的時候, 說的是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控訴, 抱著的是憤怒和激情, 而這些都是向著太陽狂呼的正面情緒。

這些情緒深深影響了音樂上的特質, 爵士樂的節奏搖擺得來似是扭擰 (也許是樂器音色的關係), 再沉重的內容經爵士樂表達出來感覺始終輕描淡寫, 的確令人忘憂, 不帶一點暴力。 搖滾樂卻處處充滿爆炸力、能量和陽光的氣息, 再深沉的歌詞配上搖滾樂至少也會變成忿忿之言, 帶有破壞/挑釁的力量, 挑起激情。

我想這就是爵士樂和搖滾樂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待遇不一的原因。 世界各地也有反叛青年, 對同一件不公義的事, 可以選擇的話, 衝動地作憤怒的反擊遠比憂鬱自憐或是一醉以忘憂容易 – 也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永遠都會有不公義的事發生, 當在搖滾樂興起那年代成長的一代人成了父母, 激情開始冷卻, 因為他們自己變成了制度的執行者, 沒什麼再想要反叛, 也難以避免地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學會了妥協, 想要的是正軌的生活, 他們的孩子卻繼承了這種精神 – 為了反抗這樣的父母和社會 – 要繼承憤怒遠比繼承憂鬱容易。 同樣道理, 這樣的情緒也比較容易得到世界其他人的認同。

搖滾樂已經植根世界各地, 也是現在主流音樂的一部份, 反叛的精神在這主流之中已經沒有那麼明顯, 但澎湃的音樂仍然深得世界各地的人的喜愛。 也許二十年之後又會有新興的音樂, 然後把我們這一代的音樂淘汰, 希望到時成為了年長一輩的我們這一代人, 可以放開胸襟, 接受新的事物, 不要成為那些現在我們稱之為制度和掌權者或是壓迫者的角色。


==========================================
還是一句: 主觀
看完一笑置之就好了

Jazz 爵士樂 – 由貧賤到高級品味

說在前頭, 這是我某個學期的一份功課, 就Jazz和Rock各寫一篇文章。
因為趕時間, 所以根本沒認真research過太多, 也沒考證過太多, 加上我一向寫作的習慣就是: 主觀
誰不主觀, 就當是看看我怎樣混水摸魚地交功課就算了。


=========================================
爵士樂出生寒微, 但現在它卻變成了一種高尚品味, 是摸著紅酒杯的中產階級玩意。年輕人對它不肖一顧, 倒是事業有成的中年人似懂非懂地追求著這種他們出生以前就興起的舊時代音樂, 就算是普通家庭的小孩, 要學習音樂的話, 要不就是傳統的歐洲音樂訓練, 要不就是朋輩間熱愛的流行音樂, 然後大伙兒聚集交流結他或是打鼓技巧 (雖然也許他們只是覺得結他手和鼓手很有型)。 也許爵士樂其實是一種現代的年輕人無法理解的情懷。由貧賤到富貴, 爵士樂經歷了一百年的路途。

在最初的時候, 爵士樂只是美國南方黑人之間的一種新興音樂, 從藍調出發, 融入ragtime和即興等的元素, 那些沒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黑手樂手只是靠耳朵去學習然後用模仿和創造力創造出這種新的音樂。 爵士樂最初出現的時候, 它也許只是那些作為配角的遊行樂隊隨心所至的演奏, 又或只是為那些酒吧夜店充撐場面的背景音樂, 要說的話, 就是難登大雅之堂。 爵士樂開始變成大眾趣味, 是在它終於流傳到大城市之後。

再好的樂手也是要生活, 為了錢他們必須要和商人掛勾, 再說, 大部份的爵士樂手都很大方地以行動承認自己貪錢 – 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也不知道應說他們率直還是乾脆, 為了錢而作穿州過省的演奏, 因為沉迷在犬馬聲色的生活上而對付錢給他們的人背約, 然後又因為把錢都花盡了, 又回到演奏工作上。 這裡不是說所有的爵士樂手都這樣子, 但這也絕不是少數, 也許和黑人的天性有關? 這種過份簡單爽快的處事方式令很多聘用他們的酒吧或是唱片公司頭痛。

爵士樂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十數年開始流行起來, 美國沒有在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得以幸免, 甚至是首當其衝。市道不振, 人們生活苦悶, 音樂成了他們最好的調劑。但大眾化了, 還不至於讓人們覺得爵士樂變得更有品味。它只能作為當時一種通俗的流行音樂。要等它高級起來, 是在它相對息微之後。

當當年沉迷作為通俗音樂的爵士樂的那一群年輕人長大成為大人之後, 新的另一些音樂已經興起並取而代之, 取代了爵士樂在流行音樂上的地位 (那是Rock ‘n’ Roll), 留戀爵士樂的那群人已經成了這些年輕人的父母, 他們可能多數已經有穩定事業 (也許應該倒過頭來說, 那些有穩定事業基礎和甚至已經事業有成的中年人才可能對爵士樂之後的變化有影響力), 否定搖滾樂而覺得爵士樂才是正確的心態、他們平常的生活方式, 都讓爵士樂在搖滾樂掘起的時候, 往另一個方向走去 – 就是這些學會了追求品味的中產階級圈子走去。 漸漸就變成了: 如果想要充當一個中產階級, 或是表示你擁有良好品味, 那你就要學會聽爵士樂; 同時這也令年輕人對之更加敬而遠之 – 誰要附和父母輩的圈子? 就像最初爵士樂站在掌權/壓迫者階層的對面, 是貧苦大眾的娛樂, 但現在那些當年愛好爵士樂的人反而自己成了掌權階層, 爵士樂已經失去了草根的認同。

爵士樂已經無法再回到低下階層的世界, 當它變成了掌權者/壓迫者一方展示品味的指標 (而站在對面的是搖滾樂), 已經難以再得到低下階層和青年(通常反叛)的垂青。而如果失去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支持, 它只會漸漸被推離主流音樂的正軌 (我父母的一代已經是在搖滾樂中成長的一代)。